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乐鱼app赞助大巴黎 > 新闻动态 > 他是强渡乌江的功臣,不满职务出逃八路军,毛主席说情:给条活路
他是强渡乌江的功臣,不满职务出逃八路军,毛主席说情:给条活路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4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59


在我军28年的战火硝烟中,涌现众多英雄,其中一位16岁参军,长征时再创佳绩,于强渡湘江、乌江及飞夺泸定桥等战役中立下卓越战功。

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曾为红军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,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竟背弃八路军,抛弃了自己一直坚守的革命信念。

此人究竟何人?为何选择逃亡?他最终的命运又怎样?

1935年1月,中央红军为突破敌围,决定向黔北薄弱区挺进。而抵达黔北必经乌江,因此,红军决定渡江以继续长征。

乌江,亦称黔江,乃贵州首要大江,亦是黔北天然屏障,地势险峻,两岸悬崖峭壁高耸,江面波涛汹涌,最大流速约每秒1.8米。

对中央红军而言,此刻能否成功渡过乌江,已关乎其“生死存亡”的关键局势。

关键时刻,党中央与毛主席决定强渡乌江,并将此重任赋予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。团长黄开湘与政委杨成武,均为老红军,接令后立即组织队伍,为红军开辟逃生之路。

黄开湘与杨成武起初派遣敢死队,但成效不佳且损失惨重。为加速任务进程,他们随后命令三连长毛振华率领五名战士,乘筏秘密渡河。

此次策略成效显著,毛振华团队顺利抵达乌江对岸。然而,意外的是,他们过江后与部队失联,成功之余,对红军未产生实际助益。

此刻,张云逸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赶到,强调强渡乌江关乎红军存亡,必须全力以赴。黄开湘与杨成武随即下令,派遣第三批战士执行渡江任务。

黄开湘与杨成武商议后,决定由二连连长杨上堃领头,令其挑选16名战士,确保完成强渡乌江的艰巨任务。

杨上堃,这位日后成为出逃八路军干部的人物,在当时却是红军的杰出功臣。

早年,杨上堃生于江西兴国普通家庭,少年时因家境贫寒历经艰辛,但这些苦难岁月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。

兴国为赣南革命先驱地之一,16岁的杨上堃受其影响毅然参军。他年轻勇猛,战斗中屡立战功,且勤劳肯吃苦,备受上级赏识,至长征时已升任连长。

杨上堃接到团领导强渡乌江的任务,虽知前路艰险,却毫不退缩,毅然领命,并誓要完成任务,以彰显身为军人的无上荣耀。

杨上堃率16名勇士,依计划乘三只竹筏再度冲锋。敌见我军渡江,即刻举枪,不分目标地疯狂扫射。

面对危局,杨上堃冷静指挥同志躲避,待竹筏近岸,他迅速掷出手榴弹,敌人应声倒下,最终他们化险为夷,成功渡江。

敌人惊慌失措,匆忙撤离。杨上堃迅速指挥战士们占领渡口,着手准备迎接主力部队的顺利到来。

简短言语难述当时战况之惊险,唯有亲历者杨上堃深知,稍有不慎便可能丧命。然而,此战也成为他宝贵历练,使他此后愈发英勇,为革命屡建奇功。

杨上堃因强渡乌江立下大功,获红军总部颁发的“红星奖章”,被誉为“免死金牌”。红军抵陕后,党组织安排他赴红军大学深造,全力培养。

然而,令众多老同志、老战友惊讶的是,不久后,杨上堃竟犯下一个难以被原谅的错误。

全面抗战开始后,我党与国民党再度携手,按对方要求将部队精简至三师,将领们因此降职,但大家觉悟高,均无异议。

杨上堃,曾任115师独立团1营营长,虽初时理解,但随时间推移渐感不满,主要因职务问题。此情绪产生于1940年,彼时他已是一分区一团参谋长。

1940年,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团壮大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,同年,一团团长陈正湘晋升为支队长,而其副团长则被调往他处任职。

按惯例,杨上堃凭功劳与能力均为团长继任首选,但出人意料的是,杨成武却让二营营长宋玉琳接任团长,而杨上堃则担任了支队参谋长。

对杨上堃而言,支队参谋长的职位虽算晋升,但他却认为是杨成武对他“明升暗降”,因此,杨上堃内心充满了不满情绪。

巧合的是,侦察科科长袁彪与侦察股股长罗昭辉均对杨成武心存不满,萌生出逃八路军之念。得知杨上堃的境遇与心意后,二人便鼓动他一同逃离。

杨上堃身为老革命,本应不计较职务,却一时冲动,采纳了两人提议,最终决定离开八路军,踏上了出逃之路。

杨上堃出逃并非叛变,实则欲寻新地抗敌,期望以战果向杨成武展示。然而,他的这一想法显得过于单纯。

杨成武得知杨上堃等人潜逃后焦急万分,立即遣人追捕,最终在徐水县某村落成功将他们拦截下来。

一分区发生的此事虽不光彩,但杨成武仍如实向晋察冀司令员聂荣臻汇报。聂荣臻惊悉红军功臣杨上堃牵涉其中,深感震惊,随即上报党中央,请求指示。

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闻讯后,立刻下令,决定严惩所有参与出逃的人员,毫不迟疑地决定处以枪决。

之前,我军对叛徒常处以枪决,彭德怀此决定本属正常。然而,一旦涉及杨上堃,毛主席与朱德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审慎态度。

毛主席沉思后,向彭总求情:“老彭,枪毙叛徒确有其理,但杨上堃功劳显赫,曾救红军于危难。今事已查清,乃内部误会,非叛徒,望予其生路。”

听完毛主席的讲话,彭德怀陷入了深思之中,沉默不语,似乎在细细品味着每一句话的含义。

经毛主席说情,杨上堃幸免于难,他深刻反省,意识到自身错误,遂决心改过自新,从而开启了人生崭新篇章。

解放战争起,杨上堃奔赴东北,积极投身其中,他深知此行为赎罪之举。虽有过往,党组织仍对他保持信任。

后来,杨上堃陆续担任了解放军的团长及副师长等职务。

建国后,杨上堃返乡江西任职,最高至江西军区副司令员及党委常委。虽对红军功臣而言此职不高,但鉴于其过往错误,此安排已属优待。

1955年,杨上堃获上校军衔并欣然接受。特殊时期他遭难,毛主席江西视察时闻讯,再保杨上堃:“其问题已审清,怎还查?有何可查?”

在毛泽东的庇护下,杨上堃顺利熬过了困苦岁月,并于1984年不幸因病离世。

杨上堃本是强渡乌江的英雄,本应前程似锦,光辉灿烂。然而,他误入歧途,这一转折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。

杨上堃颇为幸运,一生获毛主席两次庇护。毛主席念旧且关心功臣,这深刻体现了他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。



Powered by 乐鱼app赞助大巴黎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